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智能產業發展風起云涌。隨著主打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如雨后春筍涌現,市場競爭激烈,人員流動頻繁,怎樣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成為各個企業關注的重點。
作為一種剛剛興起不久的“新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哪些特點,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的專家弗蘭克·德科斯塔(Frank DeCosta)、約翰·馬爾卡希(John Mulcahy)及許燕彬。
保護AI技術
靠專利還是商業機密?
“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申請專利或者將技術作為商業機密兩種方式保護知識產權。”德科斯塔介紹,商業機密就是將技術作為不公開的秘密,申請專利則是將技術公開,但法律會給予發明者一段時間的技術獨享權。兩者各有利弊,就商業機密而言,隨著產品的上市可能會被對手“反向工程”破解公開。對專利來說,一旦申請未獲得授權,也就相當于將技術白白公開了。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有可能導致其存在專利申請的難題。”德科斯塔談到,首先,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很快,有的發明能夠給公司帶來利益的有效時間也許僅有兩到三年,而專利的申請時間也需要兩三年,當你拿到專利時技術也就過時了,這就失去了專利保護的意義。第二,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數學算法非常關鍵,在申請專利時用語言準確地描述算法并不容易。第三,專利中需要撰寫“權利要求”,定義技術受保護的范圍,而算法的應用范圍則很難清晰界定。
“此外,即使你成功獲得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專利授權,通過專利保護維護知識產權也并不容易。”德科斯塔解釋道,維權的前提是證明對方侵權,這需要對其產品實施“反向工程”破解其工作原理和方式。但人工智能技術與算法密不可分,而算法很難通過“反向工程”檢測侵權。
“所以,企業在保護人工智能技術的知識產權時,要謹慎地考慮到底是以專利還是商業機密方式。”德科斯塔表示,如果產品容易被“反向工程”,那么最好采用專利保護。反之,則考慮將其視作商業機密。
人員流動頻繁
如何防止技術泄密?
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中,技術人員跳槽司空見慣。員工是否會在換工作的同時將原公司的核心技術帶走?是否可能造成商業機密的外泄呢?
“與中國一樣,美國的科技公司人員流動也非常頻繁,因‘換工作’導致的商業機密泄露時有發生。”德科斯塔表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員工并非有意泄露商業機密,而是在無意中使用了原公司的技術成果。因此企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減少這種情況出現。
德科斯塔介紹,第一,可以加強對員工的教育,提醒其在換工作后不要在別的公司使用原公司的商業機密。第二,可以與員工簽訂雇傭合同,規定員工離職后不能帶走商業機密,形成具備法律效力的強約束。第三,可以限制公司員工對商業機密的了解權限,只允許其接觸與自己工作相關的機密技術,減小商業機密的知曉范圍,同時要經常進行審查,確保保密制度行之有效。第四,公司接收跳槽來的新員工后,要關注其是否使用原公司的商業機密,避免知識產權糾紛對公司造成影響。
德科斯塔補充到,在美國的某些州,法律禁止員工離職后進入原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工作。這種情況發生時,原公司可以采取法律措施阻止員工離職。
“今年5月,我們在兩周時間內訪問了中國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其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中國工程師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這使我們印象深刻。”德科斯塔認為,保護知識產權的初衷,就是要讓這些企業和工程師獲得足夠的回報,把更充足的力量投入科研,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