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尤其需要與之匹配的科學機制、與之相適的發展環境。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面向未來,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從40多年的改革歷程來看,改革能破除制約生產力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尤其需要與之匹配的科學機制、與之相適的發展環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才能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從破除“四唯”,到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從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到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學術自主權,新時代以來,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舉措密集落地,劍指一個個阻礙科技創新的障礙,極大釋放了創新引擎的動能。接下來,我們既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又要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還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多措并舉,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一張5500萬光年外的黑洞照片,需要調動全球8臺射電望遠鏡“組網”拍攝;一個底層軟件的流暢運行,離不開多國程序員寫下的幾千萬行代碼作支撐;一個重大的前沿科研工程,從布局到分工,有賴于全球科學家的智慧……當前,全球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國際合作正在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一個“必選項”。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持續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集聚全球創新要素。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釋放創新活力,必將為形成并發展先進程度躍遷的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從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塑造發展新優勢。
原標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者:孟繁哲
責任編輯:胡永秋、楊光宇
網頁編輯:蘇偉